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 不必因家庭存储而感到焦虑

2021-11-03 16:30:24 来源: 中国网

0浏览 评论0

商务部11月1日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其中“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内容引起市民的关注,也存在一些过度解读的现象。

昨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个人存储是满足公众消费需求的补充手段,公众不必因政府鼓励家庭存储而感到焦虑。

白明表示,保民生是商务工作的重点,蔬菜等食品作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更应保障。为此,商务部从产地、物流、流通、销售,作出了诸多努力。同时需要注意到,食品供应链较长,需要克服很多干扰因素,其中一些干扰因素是突发的、无法避免的,比如洪水、疫情等。加之冬季是蔬菜的供应淡季,大棚种植和“南菜北运”有时间周期,也有经济成本。因此,商务部鼓励家庭根据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储备。

白明告诉记者,储备不仅是在国家层面上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商业库存和个人库存也是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产端、批发端,再到个人,要构建多层次的储备方式。

白明认为,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会对居民生活方式产生一些积极改变。“过去的冬储大白菜,并不是落后的生活方式,在未来,人们可能不储存大白菜,而是储存其他个性化的产品。这既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又为政府在补足供应缺口上赢得时间,有助于抵消物价过度波动带来的影响,在突发状况下确保民生。”

“居民‘手中有菜’,就不会造成恐慌性购买。”在储备产品方面,白明建议,居民可以选择一些保存期长的蔬菜,比如土豆和根茎类,同时注重个性化选择,“个性化是消费升级的表现,特别喜欢吃什么,就着重储存一些。”此外,白明提醒公众,应理性进行储存购买。

昨日经济日报发文称,商务部通知中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从长期看,也是倡导居民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增加必要家庭应急商品储备,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必要补充。

此外,《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昨日通过个人社交平台账号发布文章,他认为“这是敏感时期舆论的‘放大镜效应’所致”,呼吁大众“别解读歪了”,“加强抵御、缓冲季节性以及灾害造成供应紧张的常备能力才是商务部写下这句话的本意”。

(央视 中国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